2)第176章 岑参的诗榜排名问题(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随便举一个例子:

  大河南郭外,终日气昏昏。

  白鸟下公府,青山当县门。

  故人是邑尉,过客驻征轩。

  不惮烟波阔,思君一笑言。

  看上去就是那种套律诗模板的作品,平平无奇,你要说他与“宣城四秀”王中流的诗有境界上的差别,那肯定是鬼扯。

  既然作品都差不多,那凭什么王中流就真的在“百人诗榜”中位列中流的五十,而你岑参区区一个诗榜新秀,就能排到诗榜第二十七呢?(陈成:还不是因为他排行二十七就把他排这里了……)

  两人中间,还有不少各地知名诗人呢!

  总之,这种争议动摇了小郡主对小陈部分的信任,所以小陈希望从王大叔这里得到一些内幕信息,看看现在的岑参到底底细如何,自己又是否在“揠苗助长”,世人对诗榜的质疑——事实上就对自己艺术眼光的质疑,有没有道理!

  “那是自然!”王昌龄肯定道:“我们在洛阳可是在一块呆了好一阵子,同食同寝,好不快活!”

  陈成:“……”

  如果再后世,这种中年青年睡一张床上,绝对被认为是“怪大叔”……

  古人也是有意思,这种“忘年交”屡见不鲜,不像后世上了年轻的人都要端着,不肯跟青年人打成一片。

  “我要南下,岑二十七兄弟二人也很是不舍,作诗留别——”王昌龄感慨之际,就将当初在洛阳告别时岑参送行所作的《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吟诵出来:“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几句一听,陈成暗暗惊异:

  只知道此时岑参声名尚且不显,年龄也才二十出头,诗按说作得不错,却不知有的诗——已经作得如此好!

  基调悲凉忧郁,直入人心,写王昌龄赴江宁任一“微官”,而路途遥遥,跋山涉水,关切之心,交情匪浅;

  又转而叹惋朝廷官员济济,只有王大叔和孟夫子一样,遭遇“有才明主弃”的境遇,流落异地,寂寞孤独,将心比心,忧愤交加,王大叔听了自然深有同感啊!

  难怪王大叔对这个忘年之交向来格外看重!

  仔细计较起来,人家岑参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人家的诗——

  是自己作的!

  王大叔继续吟道:“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小陈心想:穷巷独居的诗人,相伴荧荧孤灯,北风卷着雪花在屋外肆意飞舞——确定这是王大叔,而不是白毛女?

  王大叔继续吟道:“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嗯,说王大叔到了南方,看见桃花纷纭、春意盎然,必定诗兴大发,精神焕发——这倒是没错,今天下午他的诗兴就很“大发”,如果任由他联句联下去,他可以一直联到宵禁都不回来。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虽然是五言古诗,可是却比不少律诗还要整齐漂亮,才气已然显露锋芒。

  更关键的是,岑二十七,总是设身处地地为王大叔着想,王大叔能不感动非常吗?

  “王大叔,这首诗我可以记下来吗?”小陈问道,有这一首诗,定心丸就吃下了!

  “哦?十一郎也觉得岑二十七诗作得好么?”王昌龄笑道:“我是觉得,你二人皆是少年翘楚,日后堪为大唐诗坛‘双璧’!”

  哇,这个评价有点高了……

  大唐双龙传吗?

  岑二十七是注定要成为盛唐群星璀璨中重要的一颗的,可是要说只有“双璧”也太夸张了!

  毕竟你们这帮“老头子们”没有一个肯轻易从诗榜上掉下来……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