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泄泻_余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木香。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或四君子加防风、升麻。老人消运不及。而膨胀作泻。九味资生丸加木香。善饮者。加泽泻、肉桂。凡泻多因于湿。分利小水为上。若老人气虚下陷。又宜风药以胜之。如补中益气加羌、防之类。或升阳除湿汤升举脾胃。所谓下者举之。湿寒之胜。以风平之是也。大泻气脱而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欲绝。急灸气海穴。大进参、附辈温补之。稍迟即不可救。

  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经曰。肾司开阖。肾开窍于二阴。可见肾不但治小便。而大便之开阖。皆肾操权也。今肾既衰。则命门之火熄而水独治。故令人水泻不止。其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泄二三次。以肾旺于亥子五更之时。故特甚也。惟八味丸以补其阴。则肾中之水火既济。而开阖之权得宜。况命门之火旺。则能生土。而脾亦强矣。有用六味丸加沉香、砂仁。以山药末打糊。代蜜为丸。以摄火归源而愈者。有用六味丸加远志、益智。兼调脾肾而愈者。有用六味丸七分。杂二神丸三分。服之而愈者。有用五味子煎汤送四神丸者。有用二神丸加五味子、山茱萸、肉桂、茴香。陈米饮糊为丸服者。亦有属酒积食积者。盖一日进取之物。至此时皆下大府而急奔也。但食积之泻。其腹必胀满。泻后则顿减。泻下皆是稀粪。酒积泻下。都是稀沫。或有兼血积者。与肾泻之纯清水液。迥乎不同也。审系何积。即以何积治之。

  石顽曰。泄泻诸治法颇详。何独不及虚损之泄泻也。盖肾脏真阴虚。则火邪胜。火邪上升。必伤肺而为咳逆。真阳虚则水邪胜。水气内溢。必渍脾而为泄泻。既嗽且泄。上下俱病先后天之气并伤。故虚损关捩。全系乎此。余尝用理中丸加五味子以治下泄。异功散加细辛以治上咳。每每获效。若服之作胀发热者。终难挽回。不可以其咳泻俱缓。轻许其治也。

  〔诊〕内经云。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死。其浆粥入胃。泄注止。

  则虚者活。泄而脉大者难治。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者易已。脉经云。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又洞泄食不化。脉微小留连者生。紧急者死。脉滑按之虚者。必下利。肾脉小甚为洞泄。脾脉小为泄泻。仲景云。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腹鸣而满。四肢清。诊其脉。洪大者死。腹大胀。四肢清。脱形。泄甚。不及一时而死。下则泄泻。上则吐痰。皆不已。为上下俱脱。死。

  滑伯仁治一人年老色苍。夏月与人争辨。冒雨劳役受饥。且犯房事。夜半忽病发热恶寒。上吐下泻。昏闷烦躁。头身俱痛。因自发汗。汗遂不止。脉皆洪数。盖吐泻内虚。汗多表虚。兼之脉不为汗衰泻减。法在不治。姑以大剂参、。兼白术、干姜、甘草、茯苓、陈皮。水煎不时服。至七剂见面赤。四肢发出红斑。凡斑证自吐泻者吉。谓邪从上下出也。但伤寒发斑。胃热所致。今之发斑。由胃虚而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可补不可泄。可温不可凉。若用化斑、升麻、黑参之类。则死生反掌矣。仍服前方十余剂而愈。

  又治一人。每日早起大泻。或时腹痛。或不痛。空心服热药不效。令至晚食前服即效。以暖药一夜在腹。可胜阴气也。与酒客湿泄。服汤药不效。服丸散即效同意。

  石顽治总戎陈孟庸。泻利腹胀作病。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气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二剂。痛止胀减。而泻利未已。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剂。泻利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