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二章 女店家、女先生_锦衣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七岁,扎着双麻花大辫的大眼睛小姑娘。

  梁叛一乐,心想真是想甚么来甚么,当即大喇喇走进席蓬底下,笑问道:“丫头,你这里有甚么好吃的?”

  小店家眨巴了两下大眼睛,大大方方地答道:“客官怎知我叫丫头?我这里有馄饨汤、炸馓子、薄饼子还有下饭的腌酸菜,不知哪一样中您的意?”

  那声音又清脆又利落,叫人一听便生好感。

  丫头歪过脑袋,亮晶晶的眼睛好像也在问:这位客官中意哪一样吃食呢?

  梁叛一拍手,说道:“好吃不嫌多,一样都来一份。”

  丫头道一声“稍待”,口中哼着俚曲,左手搅汤右手撇馓子,在那方寸的厨灶之间忙个不停。

  这席蓬下面只有一张待客的方桌,擦得干干净净,梁叛独坐一边,听丫头哼得好听,便问:“丫头,你哼的甚么曲子?”

  丫头转过头来甜甜笑道:“哪里有甚么曲子,都是乱哼的——你可听过‘金陵七妙’的说法?”

  “哦,倒要请教,是哪七妙啊?”梁叛只知道南都十八楼、金陵四十八景,还真没听过金陵七妙这种说法。

  丫头便用手中的长竹筷在汤锅边沿轻轻敲打,口中跟着拍子唱道:“金陵有七妙:酸菜光洁可照面,米饭可打擦擦台,馄饨汤清可注砚,湿面穿结作绳带,面饼薄薄似竹纸,米醋芳醇可醉人,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

  寒具是指寒食节禁烟火时作为干粮吃的食物,在各地表示不同,有的叫饼,有叫环饼,也有叫捻头的,在南京便是指的馓子。

  原来这金陵七妙,指的便是南京的酸菜、米饭、馄饨汤、面、饼、醋、馓子。

  这倒真的是妙了。

  梁叛颇感兴味,又问:“这‘七妙’是乡间传的俗语,还是有所典故啊?”

  丫头伸出一根葱葱食指,在雪白的脸颊上轻轻刮了刮,戏谑地道:“羞也哉!你这客人,也要多多读书的。这是北宋时候大学士陶谷在《清异录》里写过,不过陶学士的用词不像我唱得这么直白,意思总是一样的。”

  梁叛被一个小姑娘如此嘲弄,非但不觉愠怒,反而颇觉有趣。

  这时馄饨汤已然出锅,丫头将撇断的馓子漫漫洒在大碗之中,热腾腾的馄饨汤在馓子上一浇,顿时香味四溢。

  梁叛咽了口唾沫,连忙从筷笼中抽出两根竹筷,却听身后有个男童的声音叹道:“好香的馄饨汤!”

  紧接着又有个年轻的女子说道:“好文雅的小厨娘。”

  梁叛和丫头不约而同地转头望去,只见席蓬外面,站着一个身着鹅黄色袄裙,外罩浅青色比甲的明艳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小男孩,正向这席蓬里面看来。

  丫头一面将梁叛的馄饨汤泡馓子端上桌来,一面俏生生地对二人施了个礼道:“这位姐姐、小少爷,一看就是读书人,想吃点甚么,打九折哦。”

  梁叛顿时脸色一黑,心中愤愤不平地想:“怎么不给老子打折?因为老子不是读书人吗?这大明盛世可以容许公然歧视文盲吗?”

  那女子看了看席蓬下唯一的一张桌子,以及坐在桌边的梁叛,面露犹豫之色,显然是不愿意和陌生男子同桌。

  可那小男孩却已经挣脱了她的手,连翻带爬地坐上了梁叛对面的长条凳”,一双漆黑的小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桌上的那碗馄饨汤泡馓子。

  “啊,先生,您快来坐呀。”小男孩用力咽了口唾沫,用他又白又胖的小手朝那女子招了招。

  原来这女子还是一位西席先生。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