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03章 上将蔡锷_核武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番的蔡锷比年轻之时要沉稳很多,他年轻时还能算是稳重之人,可也经常会出一些略显急躁的举动,很奇特,看起来是非常稳重,偶尔会突然做出一些不那么稳重的事情。

  如今的蔡锷在这些方面要好了很多,毕竟年龄带给他的除了日渐衰老的身体和老骥伏厩的壮志外,还有那些教训、经验、人脉、知识、荣誉、失误……,老牌的资深上将总是有资深上将的优势。

  蔡锷说了一番四平八稳的话,心里也在琢磨着一些事,其他人倒是特别的有精气神,等着这最后的决战都有很长的时间了,就盼着早点将日军赶下海。

  战争有奇正之道。

  第三次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中日辛亥战争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日实力上的对比,中日辛亥战争时期,帝国刚建立,国力尚弱,面对已是工业国的日本,帝国只能采取不惜一切代价,拼尽一切力量以求速战速决的整体战略,而到了如今的第三次中日战争时期,中日实力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而日本的先天性的缺点就是战争资源严重需要从海外进口,这就使得中国可以打一场以互相损耗实力为基础的逐步推进的环形封锁战,最终将日军封锁在本土岛内活活耗死。

  在战略上,中国的这种战略就是正道。

  在战术上,中国则是充分利用军工业和国家科技、兵源的优势,积极推动新战术的进步,既可以打装甲机械化陆军的重点和线式突防闪电战,也可以打多点进攻的乱箭战,还可以在战术规划中采用多线分割,重点围歼的攻坚战。

  依靠强大的军工业实力,帝国已经优先保障东北国防军的170万军队全线更换m35突击步枪,特别是在东南战役和琉球战役中,不管是中央军部,还是前线总指挥部,统一的认识都是装甲部队在这两个战役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还是需要更侧重于陆军步兵的进攻。

  在二战之前,陆军的作战主要有两种作战体系,一种是传统炮步结合体系,另一种是机械化的装甲车与步兵的结合,二战之后,机械化步兵、传统炮步都需要同空军、陆航相结合。

  帝国中央陆军在这三个体系领域的摸索都是非常深入的,蒋方震、刘赓云、韩春麟、刘亚昭、粟彬这些老中青三代的军事理论专家,对于帝国陆军传统的炮步体系也都持续的研究贡献,特别是承上启下的韩春麟,退居二线在中央军事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一直致力于多兵种理论的研究,在传统炮步领域也提倡“新综合化理论”。

  韩春麟的“新综合化”理论的主要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单兵轻武器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轻型化,火力要猛,重量要轻,追求在区域火力内的集中和优势,而不是单纯让士兵追求更远的打击范围,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