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70章 最倒霉的征西大将军_大宋将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供保护。

  往来的商队在这里休息,补充,进行交易。

  再有,城堡的周围,还要发展农牧产业,供应当地驻军需要。

  总而言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赵宗垕预估,修这一条丝绸之路,付出的代价应该是川陕直道的十倍不止,不利用俘虏和蛮夷,就会虚耗大宋国力,激起民变,得不偿失,但是路不能不修,机会只有一个,请朝廷早做准备!

  这个计划如果是别人弄出来的,王宁安一点不意外,可从赵宗垕嘴里说出来,他可就傻眼了。

  这还是自己的徒弟吗?

  莫非是别人告诉他的?

  是狗牙儿,还是苏轼?

  看起来又不像,这封信完全是家书的口吻,就是他们赵家父子沟通感情,交流心得的,写得很随意,不像是精心准备的。

  王宁安的瞳孔猛然紧缩,莫非自己这个徒弟出师了?

  其实说实话,王宁安教赵宗垕的时间不算长,只是打了一个基础,在王宁安这里,赵宗垕只是学会了要博采众长,要多思考,不迷信,不固执,凡是知行合一,以实践作为标准……

  进入了皇家小学之后,有太多人想要抹除王宁安的印记,真正去左右影响太子,他们对赵宗垕灌输了太多的孔孟之道,给他讲解仁恕爱民的故事,尤其是把历代的得失,告诉给小太子。

  很多人都喜欢追究历史真实。

  可历史怎么可能有真实!

  首先历代的史官就是不客观的,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修史大权都落在文官手里,任何一个传记,都没法把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只能捡一些重要的记载。

  那如何确定重要不重要?

  自然是根据史官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取舍。

  美其名曰,春秋笔法,为尊者讳。

  后人看到的传记只能是一部分,错把这一部分当成了全部,就好像练功只学了一半,自以为是太极宗师,结果连10秒都撑不住。

  这一套东西,王宁安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法去告诉小太子什么,悟性只能靠着自己。

  幸运的是,王宁安给赵宗垕打了很不错的底子儿。

  小家伙的脑袋没有僵住,凝固。

  他到了西北,眼见的和书本上的东西都不相同,自然会思索,会揣度,渐渐的有了想法,就不断和他爹交流。

  赵大叔很欣慰,欣慰的是儿子会自己思考,有了主见。

  这就是好事!

  天大的好事!

  身为皇帝,不需要太聪明,不需要去具体做什么事情。

  但是一个好皇帝绝对不能被别人骗了!

  自己年过不惑,才领悟的道理,赵宗垕十岁出头,就开始明白了。

  好,真是好!

  “景平,你这个师父很不错的!”

  王宁安谦逊道:“是殿下聪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殿下好学不倦,常在地方走走,多看多问,自然会成为一代英主,臣要提前恭喜陛下了。”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