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6 用人不易_贞观三百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料是很多的,又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所以就近原则设立了原民部、教育部、湖南土木大使府直属的工厂。

  这些工厂,是正经的部门直属企业,很多部门内部的技术,比如说一百年前就有的,说不定就扔过来耍耍。

  然后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工厂不能说落寞,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兴旺。

  毕竟,这地方,长期就是三不管,设立江华县的本来目的,就是给当地土著一个安分守己的去处。

  往前追溯一下,可能还会涉及到“化獠为汉”时期。

  实际上也是如此,如今瑶寨的通行方言,便是“连山话”,属于三省交汇之地的地方口音。

  所以,本地真正规模大又比较分散的基层单位,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村落,而是“寨”。

  整个“萌渚峤”“九嶷山”,地形极其割裂,望山跑死马是常态,要不是还有水路稍微可以借用,行政成本那是相当爆炸。

  要针对这些地方做调查,没点地位,没点本事,没点勇气,那是真的不行。

  而这一切,甘正我都有!

  “逍遥散人”在这里搞的事情,不过是对湘东诸多运动的拙劣模仿,他没有搞清楚,湘南很多地方的特殊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造成的最小生产单位是不一样的。

  在湘东,佃户能种地,但佃户之外,还是有小农的,小农只要没人盘剥,又没有碰上天灾人祸什么的,“余钱剩米”总有。

  可在湘南,纯粹的种地就有点玩命的意思,水利设施上远不如湘东发达,类似安仁县这种至少还有“大鲤鱼水库”类似的工程。

  湘南不能说一概没有,但基本一滴水都不会给土鳖用上。

  所以,湘南在很久以前,外出找活路,就成了主流,否则也不会郴州成百上千的大老板,都是从海外回来的。

  为什么会是从海外回来的?

  因为首先要出去啊。

  出去了,才能回来。

  隔壁道州同样如此,当原先大量的小农离开故乡之后,田地并没有消失,而是转交给叔伯兄弟来经营,唯一要做的,就是承担一部分自己赡养双亲、抚养子女的责任。

  说人话就是自己在外讨生活的时候,家里只要给口吃的饿不死,就行。

  所以,道州的小农,在身份上,也的的确确是小农,但实际上,他们因为掌握超过普通小农相对较多的土地,本质是小地主。

  只是身份没那么牢靠,也不那么稳。

  于是,“安陵散人”过来找他们商量“减租减息”,好不好?

  这自然是好的。

  可执行力度强不强?

  肯定不强啊。

  因为难保哪天自己挣够了,就把兄弟的田给盘了呢?

  到时候,手里几百亩上千亩地,你要是不请人,怎么行?

  再往细了去琢磨,就直奔“减租减息”而去,搞不好就是减到自己头上。

  帝国的治统是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