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二章 同仇敌忾的热情_抗战惊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电话设备、变压器和开关设备,附带生产电池等产品。

  一九三七年三月,中央电工器材厂进口了德国的生产设备,并在湖南省湘潭县下摄司选定厂址,开始破土动工。但随着抗战爆发,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由南京迁往湘潭;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沦陷后,又紧急迁往桂林继续生产。

  一九三九年春,中国自制的电子管在桂林首次与国人见面;同年七月十一日,中央电工器材厂结束筹备工作,正式宣布成立。

  杨天风脑中有很多资料,但苦于没有相关的生产设备,自己制造又有很多困难,便只能求助于从外采购,或者帮助有能力的工厂进行生产。

  中央电工器材厂能制造收发电子管,说明在技术和设备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水平。杨天风便拿出了一些资料,希望他们能生产制造出大功率的三、四极电子管或磁控管,甚至是研发还未面世的晶体管。

  如果有了这些电子器件,不仅雷达技术能得到迅速发展,杨天风也能制造出更多的高科技武器和设备。比如火控系统的自动跟踪雷达,无线电近炸引线等等。

  马玉名当然不知道杨天风的长远计划,听杨天风问起,立刻表示要追问结果,并加强重视。

  “马兄有所不知,这些电子器件的作用极大。”杨天风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给马玉名扫扫盲,“英国已经发明了大功率磁控管,地面和飞机上如果装备了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我军在空中作战方面将获得极大的帮助。还有……”

  马玉名似懂非懂,但确实要比以前更加重视了。

  杨天风颇感无奈,工作效率啊,实在是令人心急,可他除了追问,除了推荐几位专家学者,还真是做不了什么。

  其实,杨天风是有些苛求了。

  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发展工业之环境较西方国家恶劣百倍,工业之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热心人士的努力。

  虽然历经千难万险,但先辈们仍激情未减,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生产,保障供给军需民用。以中央电工器材厂为例,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日本飞机来轰炸,妄图摧毁我国的后方工业。每次飞机轰炸的时候,大家就躲到防空洞里,等警报解除后,继续生产。

  而为了及早完成工作,工人们有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的人都累吐了好几回。但大家同仇敌忾、生产热情高涨。

  而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面对战时物资紧缺以及对外采购交通线中断的情况,通过研究人员的自主研发,已经能生产多项电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

  在当时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氛围中,象中央电工器材厂这样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以昆明为例,作为抗战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