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三十章 夜深人未眠_抗战惊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深人未眠。笔・趣・阁www.biquge.info

  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西南联大的一间简陋宿舍内,依然亮着灯。

  油灯昏暗,但时任西南联大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的张大煜先生依然在埋头苦读。

  这是从永城送来的一封信,随信而来的是十几页低温干馏煤炭提炼汽油的介绍资料。张大煜先生便是为这些资料所沉迷,仿佛眼前突然打开了亮窗,光明一下子出现了。

  张大煜先生于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了公费留学德国和美国,他把留学美国的名额让给了同学,自己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学习胶体与表面化学,193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以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讲师、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张大煜先生从北平到长沙,又从长沙辗转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并从基础研究转向石油、煤炭方面的技术科学研究,以期为抗日胜利贡献力量,当时他正研究从植物油中制造重要国防物资,并开始研究将煤炼制成汽油的方法。

  低温干馏焦油加工液体燃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刚开创的新技术,一九三三年才投入实际生产,以德国技术最为发达。张大煜先生只是在德国留学时注意到这项新技术,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而这十几页资料却相当详尽地说明了低温干馏煤焦油的流程,以及相关设备的描述。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分析,张大煜先生基本可以确定这不是胡写瞎编,而确实是符合化学原理的。

  有这些资料作指导,也就解决了无经验借鉴、无方法可依的尴尬,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摸索的时间和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只不过,有些细节还模糊,或许是故意为之,也或许是写资料的人也不确定。

  信中的用语很恭谨、尊敬,最后表达的意思是想请张大煜先生拔冗前往永城抗日根据地一行,共同研究制造低温干馏的相关问题,并绝对保证其安全,还随信送来了一笔路费。如果张大煜先生能带些联大的老师或学生共同前往的话,路费也全部报销。落款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赵雨柔。

  永城?张大煜起身翻了翻书架,拿出一本地图册,找了半天,终于在豫皖交界处找到了永城。沦陷区?张大煜吃了一惊,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够安心研究吗?

  在屋内背着手来回走了几圈,张大煜又捧起资料看着,实在是忍不住对报国的渴望,对专业的追求,他决定明天找送信人好好问一下,再最后确定行止。

  ……………

  夜深人未眠。

  赵雨柔轻轻打了个呵欠,将写好的纸张递给郝佳琪,说道:“你看看,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

  郝佳琪接过来,看完并没有马上回答,想了一会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