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16章 诗榜总编,陈十一郎!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迳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清泉尽青苔,这是七地第一的赵湘庐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延续了此前一贯的诗风,如果不是在场还有另外两只怪物的话,以此诗战胜其他诸位才子想来亦非难事。

  只不过所有人都很清楚,今日的胜负只在两人之间而已。

  其他诸人展示了各自诗作之后,目光聚焦在这二位身上,两个人也都准备好了各自诗稿。

  “就莫要让诸君等候了,不分先后,二位一起展示吧!”刘保道。

  陈成和绍生同时揭开诗稿,现场发出起伏的惊叹声!

  面对决胜局,绍生竟是用了一首五言古诗,当真是不拘一格,敢想敢写!

  诗题就长得要命,曰:

  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清泉甚冽与表弟同往

  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密筿夹路傍,清泉流舍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云门寺也是本地一处名次,在会稽(浙江绍兴)。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说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

  可以看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寺院风貌,更兼有对佛法(哲学)的探讨。

  寺中的得道高僧,就好像路旁的小竹,舍下的清泉一样,摈弃尘俗,一片清朗。

  佛家有三个禅的境界:四禅定、四念处和五神通,达到这三个境界后,人就可以得到彻底的适意和解脱。

  永远存在,不生差异,透过虚假,归于寂灭——这是“四禅”的真如境界,前往云门寺附近的符公上人处寻究佛法,沿途泉竹优美,景色幽绝,真使人体味到禅寂真趣,让人迷途知返,尘念顿消——何必再去效孔丘呢?

  拆字来看,“泉“就是“白水”,单纯没有杂志,说文解字上说,泉是“水原也”,那便是水的根本,类比到人,可以说便是人的本心。

  写“泉”,用古诗,也尤其可见“初心”,并显露出创作者的无拘无束、豁达心态。

  似乎寄情山水的人都比较豁达,喜爱溪、泉的人大多也崇尚佛法——王维老师便是,在锐意进取的人看来似乎过于避世消极,可是人在失意的情绪中,用四禅定来调整心态,如青竹幽泉一般自我,达到安宁舒适,平静喜愉的状态,也不失是一种智慧。

  可以说,从这首诗上未必能见得表哥同志的诗才,却是能显示出他的境界——的确已经高过寻常人不止一个层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