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章 对决诗佛王维!(三)第三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感遇》诗一共有十二首,都是张九龄遭谗言贬谪后所作的,创作时间应该在他此时当宰相以后的时间段。

  小陈抄的这首不仅是《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也是这一组诗的第一篇,有点“开宗明义”的意味。

  诗的大意是说:

  春天的兰花叶子繁茂,秋天的桂花晶莹、明亮。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都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说实话,当年雄心勃勃地说要背下整本《唐诗三百首》时,看到这开篇的第一首,并没有看出来这诗好在哪里,又凭什么排在首页。

  让小陈这样附庸风雅的人去看,必须要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或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好”得非常明显的诗他才会去说好。

  不知道炫技的诗,平淡的诗,那就是普通,那就是不好。

  小陈甚至觉得,如白居易的很多诗,陶渊明的很多诗,都平淡得有点无趣,甚至没什么“诗味”。

  包括张九龄的诗,也是这样。除了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确是千古绝唱,但那首诗也似乎只有这一句好到爆表,剩下的三句都挺平淡。

  (当然作者菌自己是白居易的狂热粉丝,我所有的网站昵称包括笔名都是从白居易的诗里来的,哈哈哈!)

  虽然不知道好在哪里,但张九龄自己写的,必定是最符合他的艺术偏好和追求吧?

  陈成记得在自己那本少儿版的《唐诗三百首》的题解中看到,《感遇》诗是张九龄晚年表达对自己不再被重用的忧愤,以及对唐玄宗疏离自己的不满——那就肯定不是现在写的啊!

  怎么,难道是我看的注释写错了吗?

  小陈内心非常忐忑,被大唐宰相当场指出他其实是一个不要脸的“文抄公”,结局想来格外悲惨……

  张九龄初看的确恍惚觉得这是自己写的:

  这“比兴”的手法,这从《楚辞》中学习来的用美人、香草比喻君王与臣子的关系……

  一看就是自己写诗的套路啊!

  越看越觉得像。

  可又没想起来自己有写过这首诗的迹象,不觉哑然失笑:

  怎么会有这种错觉!

  实属多虑了。

  看到张九龄那种“了然于胸”的笑容,小陈自觉“西洋镜”被看穿,羞愧地低下头去。

  李隆基看到张九龄一惊一乍的反应,也觉得很有趣,便问:“张卿各自的诗作已经过目了,现在可已有了计较?”

  张九龄起身道:“业已有了!”

  “哦?孰胜孰负?”李隆基笑。

  “自然是王摩诘的诗更好!”张九龄不假思索地回答,李隆基大笑,一副不出所料的样子。

  “不过——”张九龄微微笑:“如果臣同时拿到这两首诗的话—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