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章 皇帝重赏!(第二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榜首不是状元,确也差不离了——

  有了知名度,有了群众基础,一旦科举考试通不过,众人就要怀疑考试的公平性了。

  不敢不录取啊!

  哪怕是在遥远的江南,有从长安洛阳来的,也要问一问:最近歧王的诗榜谁又得了第一了?又冒出了那些新秀啊?什么人以后有实力成为大唐第一诗人啊?

  对啊,就算不想当官,有个“第一诗人”的名头,那也是走遍天下畅行无阻,所有人都争着请客做东的存在啊!

  阎朝隐、刘廷琦、张谔、郑繇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又和歧王关系很好,经常和歧王饮酒赋诗,同样为了榜单上的排名明争暗斗,排名不上升甚至就要住在歧王家里了;

  有的人看到别人排在自己头上,非常生气:凭什么我不如你?赶紧连夜赶工,疯狂码字,连写二十多首往歧王府投递。

  光是前来“投稿”的诗作,就堆满了好几间屋子,大量的诗作来不及拆封,几年都没有人来得及看!

  可饶是如此,诗榜上的风流人物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各领风骚!龙争虎斗!

  李瑜小郡主每次听家里人说起当年那些光辉岁月,都不胜神往之!

  更哀叹父亲的英年早逝!诗榜荣光不在!

  自从歧王薨逝之后,门庭冷落,寂寥衰败。

  没几个人再来投递诗稿了,榜单更新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大家对于没有歧王的歧王诗榜认可度也越来越低,转而去关注其他诗榜。

  歧王宅的昔日技艺高超的乐工们也渐渐年老,水平下降,也拿不出什么新曲子,每次音乐大较比,从过去的位列三甲一路排名走低。

  小郡主对于父亲的美好向往,都寄托在这已经逝去的诗榜、乐榜中了。

  ……

  看到小侄女提起亡父,李隆基也不禁面有戚戚,回过头来再去想陈成的那首“浮生常恨欢娱短,鸾镜朱颜惊暗换”,联想到弟弟的生平,一下就有了兴尽悲来、感同身受之感,忽然就品出来十四个字中蕴藏的绵绵无尽的悲凉!

  说来也怪,这之前对于这几个字的厌恶、痛恨、反感,在他放下自己的君王架子后,一点儿也没有了。

  惆怅,难过,甚至有些自责。

  两年前最小的弟弟薛王李业生了重病,李隆基非常为他担忧,一夜之间头发、容貌全变了——是“鸾镜朱颜惊暗换”的真实写照。

  可最终,薛王还是死了。

  只作为一个普通人,只作为一个哥哥、伯父、家人的普通身份,他也一样无力:

  “惠文太子早薨!朕,也有责任啊!”李隆基忽然说出来的话让群臣都吃了一惊:“别说朕能再活五千年,便只是只活五千天——朕也愿意将这五千天,悉数让与惠文太子!”

  这话说出来不仅让小郡主怔怔看他,群臣错愕,连陈成都有点被李隆基的反转弄糊涂了——

  独裁君主最忌讳“死”,看看之前他那种小题大做的模样就知道了!

  现在怎么突然就说这种话!

  “瑜儿,朕忽然想听《诗经》‘常棣’一章,你可能为朕奏来?”李隆基问。

  李瑜点点头,拂动琴弦,曲动人心: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棠棣之花,花覆萼,萼承花,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如同这花与萼一样,相互辉映。

  当年五兄弟齐心协力,几乎是将即将倾覆的李氏江山拯救了回来。

  可如今只剩自己和大哥李宪两人而已了。

  哪还能像花萼一样相互辉映呢!

  一曲终了,李隆基和宁王都不禁落泪,兄弟二人相视一眼,都满是酸楚。

  “会昌郡主曲奏得好!有赏!”李隆基振振衣襟:“陈苌诗作得好!也有赏!只不过——”

  一听到对方有反转,陈成心又悬起来!

  “只是诗的末句不好,改掉!”李隆基下令道。

  陈成心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只说“向天再借五千年”不好,没有说前面不好,皇帝是彻底转性儿了。

  “回禀圣人,已有了——改做‘今日芳尊惟恐浅’!”

  李隆基琢磨了一下,点点头:“大善!”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