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9章 三位种子、四诗题点(第二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小陈在的话,无论他是不是跟江森抱有同样的观点,也赞一下江森“颇具慧眼”了!

  这首《兰花草》,正是改编自胡适的白话名诗《希望》,只是改了原文后面几句: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要说这叱咤风云、大名鼎鼎的胡适先生,近现代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天打牌”“胡适之呀胡适之”还成了热门梗呢),可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

  这首《希望》的小诗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而改编来的《兰花草》的歌,也是所有人都会唱,可问你这歌谁唱的——你可能又答不上来。

  因为太多人都唱过啦!

  而这个听的这种版本,那个听的那个版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为啥大家都翻唱呢,还不是和江森一样,觉得这个小调清新、质朴、深情,而且琅琅上口、很好听嘛!

  虽然江森不觉得这首的词多么出彩,可事实上还是有名堂的,胡适是最早用白话写新诗的作者之一,提出“解放诗体”,“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打破五七言的束缚,可貌似都被批评“平直浅陋,缺少诗味”。

  唯独这篇历来评价都不错,因为融入了爱打牌的胡先生真情实感啊!

  这里面的兰花就真的和张九龄“兰叶春葳蕤”里面的意象参差仿佛了,也是一种“比兴手法”。

  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美其名曰自由主义的“兰花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可他不知道,“我大清自有国情如此”,不是所有东西都能照搬照套的,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国人压根不吃。

  所以只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了。

  从诗的名字是《希望》,而不是《兰花》,就知道这绝不是过分解读了。

  因而虽然国人对胡适的思想不大接受,可这首诗里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却让人感同身受,也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江森帮季兰姐姐出谋划策,让她唱这首诗——可是江森并没有二公子那种忽悠人的本事,也没有人告诉李季兰这简单词句下深刻的内涵,因而季兰姐姐摇头否决。

  江森越发急躁,他自觉一直帮不到季兰姐姐的忙,自责良久了,好不容易有机会了,怎么可以错过呢?

  两人有一些小争执,李季兰也在犹豫,调子确实蛮好听的,可就是觉得用在这里不合适啊!

  他俩意见不一,却把刘昭阳在一旁看得暗暗欣喜,故作讶异道:“今天没有了陈苌来帮,赤练仙子看来是一首歌都唱不出来啊!”

  她看到两个人争执,故意煽风点火。

  说了“兰花”是送分题材,要么唱,要么不唱——反正唱了评委不会给高分,除非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