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0章 小陈先下一城!(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位师长出难题考他,他必须要立即给予回答,没有时间给他细细揣摩。

  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默念“信春哥得永生”的六字箴言,小陈也是刷刷数笔,一挥而就。

  王维王昌龄皆是目送小陈的纸飞机飞出,感兴趣他是怎样应对的。

  等李季兰稍稍准备后,从她口中便流出了小陈的最新力作:“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思君如满月,逐夜见衰微。”

  “大妙!”王昌龄还没等李季兰唱完,便高声喝彩道!

  王维也微笑颔首,表达赞许。

  你追寻名山而去,在这之后,我很难再见到有你这种清白高尚情怀的人了——

  到时候思念你的心情,就好像十五的月亮,自此日之后,月亮只会越来越衰微残缺,再没如此圆满的时候!

  王大叔故意写流水账的句子来刁难小陈,可是偏偏他的那句“清辉”却成了双关之语,点睛之笔!

  既可以指人品德的“清辉”,也可以指月光的“清辉”!

  高尚君子的离开,不正如那团团圆月,其“清辉”在逐渐减弱吗!

  比喻美妙熨帖,想象新颖奇特,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当然啰,这并不是小陈的原创,两位师长能在诗没念完就觉得这句续得很好,是因为此句出自故宰相张九龄先生的名作《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正是借了张丞相对于“清辉”的妙用,所以两个人一听便忍不住叫好!

  既为了张丞相的巧妙构思,也为了陈十一郎的机敏头脑!

  嗯,看来张丞相是真的很擅长写“月亮”,陈十一郎也真是——会“借鉴”别人的诗啊!

  只是这种“借鉴”,王大叔和王老师不但不鄙视,反而很欣赏,这就是一种传承啊!

  陈十一郎虽然未曾拜入张九龄门下学诗,可是九龄公的确是小陈创作生涯中的一位重要的领路人了!

  而且,九龄公这首诗,也不是原创,也是从古人诗句中发展衍生来的。

  《自君之出矣》,本就是汉代乐府诗杂曲歌辞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

  自君之出矣,

  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

  长闻呜咽声。

  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只是比起徐干的比喻,张九龄的比喻似乎更加巧妙一点——

  但这比喻也未必全是他自己的功劳,刘昭阳小姐今天一直痴迷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张丞相用月亮的“瘦”来指代人的“瘦”,估计有所借鉴。

  只是借鉴《行行重行行》比他借鉴得更明显的是宋代的柳永,再读一遍,是不是完全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既视感?

  再延伸一下,徐干的《室思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