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3章 刘禹锡不是苦逼男啊!(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圣手”“诗家天子”的身份,怕在他面前信口开河、妄谈诗道会暴露自己胸无点墨……)

  后面孟浩然猝然离世,不要说小陈,“罪魁祸首”王昌龄都自责不已,颓唐了很长时间。

  分别时听十三岁的小陈那意思,分明就是打算“退役”,隐居深山,了此残生的样子了。

  刚刚听小陈的《牛首山怀古》(《西塞山怀古》),什么“金陵王气黯然收”,什么“一片降幡出石头”,什么“故阙萧萧芦荻秋”,一句比一句丧气,满满的负能量。

  这更加验证了王昌龄的推测。

  倒不是说王昌龄看不起小陈,低估了小陈的抗压能力。

  事实上,对一个诗人来说,沉重苦闷,颓废落寞并非坏事。

  杜甫在开元时期、天宝前期,的确不是最顶级的那批诗人,拍马屁拍了很多年都没有心得,直到天宝九载冬天,才算稍微学会了一点,献上三篇《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这年他都三十九了。

  可是相比仕途微不足道的成就,恰恰是遍观了天宝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幼子饿死、安史之乱爆发后深陷贼窟、逃奔肃宗后又迅速被谪,只能困居成都草堂——

  种种苦难,世态炎凉都尝遍了,才锻造出了万世景仰的“诗圣”!

  词也是“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啊,再让李煜当二十年太平天子,那他依然写的是“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而不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王大叔看来,小陈靠着天赋,依然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只是会少年老成,“苦大仇深”。

  事实上这是小陈抄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带给王大叔的误导!

  不要说王大叔被刘禹锡“蒙蔽”了,就连与刘禹锡后来成为死党好友的白居易也被蒙蔽了啊!

  在他写了《西塞山怀古》的穆宗长庆四年,从夔州(重庆奉节)调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两年后任期满了,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刺史任满返回洛阳,两个人在扬州——搞不好是第一次见面,尽管他俩都成名数十年,可一直是没有任何交集的那种样子。

  白居易了解的老刘,自然是通过看他的诗文,便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里面说“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老白对老刘屡遭贬谪的遭遇表达了同情:

  如果不是过去几十年里,刘禹锡不是在这个人不知道的旮旯,就在那个人不知道的旮旯,天南地北,不至于这种名气的两个大诗人从来没见过面啊!

  但是老刘并不是老白想象中那种苦逼男,反而开阔得要死,乐观得要死,但无论政敌怎样挤兑他、迫害他,他就是好好活着不死——

  你们说气人不气人?

  刘禹锡回赠老白的,自然就是中考必考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啦: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打不死的老刘,永远斗志昂扬,永远热泪盈眶!

  话说一听王大叔因为《西塞山怀古》的缘故,而猜测小陈是一个苦逼男,小陈很想顺道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抄给他,什么“房陵山水凄凉地,困得小陈想杀人”之类,可是自己才十四岁,就能把世事看得那么透彻,那真的是妖怪了!

  至于王维为何知道小陈是打不死小强,那是因为……

  你不要被他的“诗”误导了,他的诗都是胡编的!

  本质上,小陈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快乐小可爱!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