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4章 小冰河期_不负大明不负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冰河期灾变的前兆最早可追溯至弘治一朝(公元1500年),到了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开始变得比较明显,但是时起时伏,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前后才开始骤然加剧,达到灾变的高峰,高峰期持续到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万历、崇祯年间,天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轻易被攻占。

  万历四十七年后气温稍有回升,但不是很明显。

  直到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公元1650年后才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其实,这也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相比还差得很远。

  所以,不得不说,小冰河期对明朝的国运真个是雪上加霜。

  当然,还是那句话,失败了主要还得从自身找原因。

  但在小冰河期,尤其是恶劣时期的大冬天,大明粮食匮乏,菜没得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张居正他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既然暖棚在大冬天能够培植除出果蔬,那不是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吗?

  所以,张居正吃完两块儿西瓜后神清气爽地拉着朱翊镠的手:“潞王爷,我想请教你几个问题。”

  “张先生问吧。”

  “暖棚种植容易吗?成本高不?像普通百姓能做到不?”

  “只要不是三餐不继穷得叮当响的,一般都能做到。”

  “好!”张居正异常的兴奋,“我真想出去参观参观。”

  “将来有的是机会。”

  “将暖棚种植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张居正又问。

  朱翊镠回道:“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技术,要想推广,半年时间足矣。”

  “太好了!简直太好了!”张居正越说越来劲儿,“也不知怎么回事儿,最近两年每到冬天,气温变得异常的寒冷,而每到夏天,又是持续大旱,每年不知冻死饿死多少人。”

  “张先生,这是小冰河期。”在张居正的面前,朱翊镠倒是不怕说着超出这个时代的语言。

  其实,在中国地理学上准确的说法叫作“明清小冰期”,“小冰河期”是一个外来概念:LittleIceAge。

  “小冰河期?”

  “是的,张先生。冰河,就是很冷的意思。”朱翊镠解释道。

  “冰河,是很贴切哈!”张居正点了点头,“潞王爷你说,如果将你的暖棚种植推广至全国,是不是就能解决人们的粮食与蔬菜问题?”

  “嗯。”朱翊镠先是点头,但随即又话锋微微一转,“不过,种植水稻这种既需要大量水分、又需要大量阳光的粮食作物好像也不大适合。”

  “哦,是这样的啊……”张居正兴致当即减却两分。

  “但有一种粮食作物没问题,而且产量是水稻的五倍不止,基本上可以解决掉国民饥饿的问题。”

  “是吗?”一听到这样的话,张居正兴致又高涨起来,但同时也带着疑虑,“不知潞王爷说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怕张居正不信,朱翊镠特一本正经地回道:“它就是世界上第四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大米和玉米,叫作马铃薯,俗名土豆。”

  张居正皱眉:“土豆是什么东西?为何老夫从未听说过?”

  马铃薯是十七世纪才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传到中国,就是说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张居正当然不知道。

  朱翊镠知道一时半会儿肯定也解释不清,所以说道:“张先生,日后我再给你详细道来吧!除了马铃薯,还有一种产量更高、适应性同样强的粮食作物也可以用暖棚来种植。”

  张居正豁然站起:“这世上还有这样高产的粮食作物吗?”

  朱翊镠铿锵有力地回道:“有。”

  ……

  。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