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05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_不负大明不负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全国各地的公公全部集结于京,先头的安抚工作也已经由田义完成了。

  与其他改革对象相比,比如皇亲国戚、不合格的官员等,撤除全国各地的镇守公公似乎要容易得多。

  毕竟人数有限,而且相对来说是个弱势群体。一旦皇帝不罩着他们,那他们瞬间就没有威权可言了。

  而这项改革正是由皇帝发起,公公们也只能听天由命去配合。

  反抗是不可能的,除非不想活。

  眼下他们基本都不能再做公公,能留下来的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好在都能自由选择接下来的路,年老的公公可以选择退休。

  年轻的公公可以选择留在朱氏集团北京部,可以选择留在兴农集团,或吾爱吾家,还可以选择跟随孙暹勘探,又或是选择自主谋业。

  反正退路还有。

  朱氏集团与兴农集团如日中天,包括吾爱吾家,其影响力毋庸置。

  而且在田义的安排下,他们许多人也去参观了,还与里头的员工交谈沟通过,待遇不错,日子过得很踏实。

  听说到时候还有退休养老金,也不怕将来老了没有保障。

  所以很多公公还是想得开。

  生活嘛,怎么过不是过?关键是也反抗不得呀,那就坦然接受呗。

  原来从紫禁城裁汰下来的公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就连张鲸、周佐、孙暹他们几个大公公都不例外。

  让其他的公公还有什么话说?

  所以这项改革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廷的官员基本清一色支持这项改革。

  首先,外廷的官员对公公这个群体向来就没有什么好感。

  想想外廷的官员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最起码没中进士也是举人,才有步入仕途的机会。

  可有文化的公公少,很多都是像孙暹那样的没文化、素质不高、当初穷困潦倒被逼无奈当了公公的人,读书人对他们岂能有什么态度?

  尤其被派到地方的公公,经常打着为皇上巡视地方的名义,在地方作威作福,水平不咋滴,还喜欢指手画脚,偏偏又得罪不起,毫不夸张地说,地方官儿对此苦之久矣。

  现在这项制度被废了,当官儿的自然高兴还来不及。

  少了一个监督他们的群体嘛。

  如此一来,公公们想反抗,支持他们的群体都找不到一个。

  所以,只要皇上一开口,说废,那就是毫无悬念的事。

  他们背后的大树本来就是皇帝,皇帝说废可不就废了?

  哪怕心里有怨言,也只能忍了。

  尤其他们来京城一打听,皇上的威权竟如此之高,犹如天神一般,试问还有哪个敢跳出来反对?

  这样,关于对全国各地镇守公公的改革很快便完成了。

  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任务暂时交给都察院负责的同时,朱翊镠还颁发了一道旨意:大明所有子民包括普通百姓,都有权监督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