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36章 大明的文官与武将_不负大明不负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非要搞到动用武力才能解决的话,那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表现。

  文官骨子里好像就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上至国家下至个人,绝不能将“力量”作为权威。

  然而,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到的训练和战争的经历,让他们养成了与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

  武将需要准确的选择能力和当机立断的决心,着眼点在于取得成效而不避极端:冲锋陷阵时,就要集中全力对敌人的心脏作猛烈打击;退守防御时,就要考虑实际情况,如不可守则需果断放弃;战斗胜利时,就要一心扩张战果而不会因为其他问题犹豫……

  通常情况下,武将会将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博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死磕到底。

  可绝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事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故而,武人在刀剑矢石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心目中只不过是血气之勇,即便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总之多数文官心里是鄙视军人的。

  试问在这样一种风气下,退伍还乡的军人还能得到正常的社会地位吗?

  大明甚至可以说整个封建王朝,治理百姓的根本方针几乎没什么两样,那就是保持他们的淳朴无知。

  可一个退伍还乡的军人,等于是增加了一个无业游民,他们平时学到的本领与养成的起居习惯,如何适应农村的生活?毫不夸张,无用武之地。

  退伍的军人会发现在军队之外,人们所重视的是安详文静的仪表、华丽多彩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八面玲珑的机智……可这哪是他们所擅长的能力?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嘛。

  因而,退伍还乡的军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易生事儿的团体。

  也许是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大明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就具有这种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一百年后,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阶段,越到后来越是强盛,他们的社会地位自然而然上升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

  与之相反,武官的社会地位则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缺乏独立、严格的组织,无法与文官分庭抗礼。

  以致于许多将领们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可其社会影响力也未必抵得上文官的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

  这样一种体制与风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早已被历史证明过了。

  朱翊镠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治军必须提上日程。

  他指出的退伍还乡的军人所遭遇的境况只是其中一个缩影,或者说只是重文轻武风气下所引发的一个问题。

  武人地位本来就低,退伍后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社会地位与尊重。退伍还乡后他们毫无用武之地,甚至连生存都成了大问题。

  如此一来,潜伏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