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8章 茬琴_重生1990之家和万事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毛,我们是哥俩。”

  “我是贝斯王笑冬。”

  “我是键盘手图图。”

  铁军挨个握握手,自我介绍道:“我叫铁军,是大丫的哥哥,冰城人。你们和小川?”

  “哦,我和大毛、二毛,有过一面之缘。”

  小川笑着接过话,然后讲起了他们那次偶遇。

  小川算是玩流行的先驱,八十年代中期就背着吉他到处转,到了广州,加入了一个叫流行风的小演出组织。

  从那以后,到处走穴,很快就认识了形形色色的音乐人,也接触到了几个玩摇滚的乐队。

  那时候的分界很明显,广州是流行音乐的窗口,全国的歌手都往广州跑。

  而那些玩摇滚的,又是个另类,大都集中到了北京,典型的聚集地,就是北郊上地的一个小村子,名叫树村。

  挺破的一个地方,道路泥泞,垃圾成山,房子也破破烂烂,却住着一批来自外地的热血摇滚青年。

  这些人有上百之众,成型的乐队就有近20支,之所以在这扎堆,是因为这里有中国第一所摇滚学校,叫迷笛。

  在树村,大量的乐队搞的是重金属,硬核说唱一类的乐队,说白了,就是挺吵挺闹的那种音乐。

  所以说,人们管画画的叫流氓,管玩摇滚的叫疯子。

  不像后世,家长特别支持自己的孩子玩音乐,有的甚至花血本培养。

  八十年代就不行,尤其是玩摇滚,别说支持了,简直就是暴力镇压,这就把那些叛逆的孩子硬挤出了家门。

  玩乐队是最费钱的,这些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省吃俭用,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们戏称排练为上班,上班的时间基本都在下午两点左右,四、五个人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

  小屋的四周裹着隔音的棉被,夏天像蒸桑拿,冬天像进地窖,就这样,他们也能坚持下来。

  晚上七八点,能拉来活他们就去演出,一个插线板,两个音箱,就算演出的高配了,有的地方还不能插电。

  一场演出,一人能分个几十块钱,完事挤在一辆面的里回村,刨去路费和吃饭,也能剩20多块。

  看起来还行,可实际上,请他们的人太少,像舞厅这种地方,摇滚来两曲还行,多了就嫌闹挺了。

  这么算起来,很多人坚持不住,半道南下赚钱去了,剩下死磕的,就成了后来那些著名的乐队。

  小川和大毛哥俩的相识,就在树村,源于“茬琴”,看过85年那部《路边吉他队》的都知道,“茬琴”也是种时髦。

  八十年代后期,音乐圈有句话,叫“北有老五,南有捞仔”,指的就是俩吉他高手。

  老五是唐朝乐队的刘义君,捞仔叫吴立群,后来成了著名音乐制作人。

  小川也是吉他高手,可常年走穴,闯下的名头是歌手浪子阿川,基本忽略了他的吉他。

  88年夏天,小川正好走穴来到北京,听到了老五的名头,心中不服,第二天就找到了树村。

  那是下午三点多,老五没在家,院子门敞开着,小川索性抱着琴,坐到门槛上秀指法。

  刚好,大毛哥俩也来了,不是茬琴,是来找老五学艺,而且,来学艺的还不止他俩,还有好几位。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