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六章 如周朝正(1)_郑王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的过年习俗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

  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了过春节的风俗。

  《尔雅·释天》云“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由此可知,年的称谓应当是起源于周朝。

  何谓年?《说文解字》中言:“年,谷熟也。”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子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春秋亦有传曰大有年。

  可见,年最初是庆祝丰收的一种祭祀、欢庆活动。

  西周时,每逢新年,诸侯都要朝见天子,拜贺新年,名曰“朝正”。

  而在此时,周王室权威虽已大不如前,但是依旧会有诸侯前去朝正。

  郑庄公作为周天子的左卿士当然也是其中一员。

  至于郑忽则是被郑庄公给稍带上的。

  或许是郑忽昨天的表现让郑庄公很满意,郑庄公这才决定在此次朝正时带上郑忽。

  郑忽对此自然是欣然应允,他还没见过周天子,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虽说原主也曾在成周做过质子,但是那些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所以,郑忽此次是存了些见见世面、涨涨见识的心思。

  周历的十月底,气温已经很低了。

  虽谈不上隆冬,却也寒气逼人。

  尤其是行在道路上,呼啸的北风,犹如一把利刃,一刀一刀的划过人的脸皮,让人感到一股彻心的刺痛。

  郑忽好歹贵为一国世子,保暖御寒的衣物自是不缺,虽谈不上受多大的苦,却也依旧感受到了冬的刻骨之寒。

  尤其是在此次前往洛邑朝正的路上。

  从西北一阵一阵追逐而过的北风就未曾停歇。

  光秃秃的树木零散的分布在距道路两侧很远的井田里,干瘪灰白的野草或横尸在路边或在田地里或随风四处飘荡。

  整个旷野之中就惟有郑忽这一行在匆忙的赶路。

  也不知是为何,偏偏在前往朝周的日子遇上这么恶劣的天气。

  郑忽自邓城归郑时,气温虽也不高,但是却未感受到如而今般的寒冷。

  也可能是当时带领着大军,有前军顶风,他在中军感受不深的缘故!

  不过,此时的天确实要比他归郑时来的恶劣。

  站在车上拉了拉头带的裘帽,又紧了紧身着的裘衣,郑忽这才觉得好受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贵族冬天大多穿裘衣御寒。

  据传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出现了裘衣。

  《黄帝出军诀》言:“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

  另外还有“伏羲作裘”的说法。

  这些传说虽不可靠,但并非无稽之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裘”字。

  到西周时,着裘装已成为贵族冬日常服。

  《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这种情况。

  如《国风·豳风·七月》言:“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