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71章 终章_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品,可以很好地补充整个产业的上下游需求,同时乡村里的人手艺并不差,小作坊主所需要支付的报酬,却比城池里要少得多。

  小作坊主们雇佣村里的某类手艺人或干脆就是没有从事过这项手艺的自耕农,他们在作坊里每天专门制造某种产品.做什么的都有,大明的出口经济发展的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短时间内出现了“什么都缺”的现象。

  久而久之,这些在小作坊里工作的人,就由小农或手艺人变身为靠工资为生的乡村工人。

  同时,由于南直隶不少地区的宗族特性,在农业时代,人们就会在族长的统一调配下,利用空余时间或农闲季节,根据自己村落附近的物产,进行纺纱、编织、开矿等副业。

  而在工业时代到来后,这些村庄也顺理成章地通过宗族集资的方式,发展成了雇佣专职纺工、织工或矿工的小型工业村。

  而在村子旁边交通便捷的镇子上,商人们负责收购村子里加工的产品,或者在此售卖村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这些镇子,也开始逐渐演变为充满作坊或原始工厂的城镇。

  姜星火建立水泥商道网络的决策,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让缺乏水运的某些地区,也能获得参与到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机会。

  而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使得大明的乡村也跟城池一样,出现了明显的专业分工,有的村子负责制造某样商品,有的村子负责生产和提供原材料,有的村子则负责生产价格开始回暖的粮食。

  工业在乡村开始广泛扩散,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遏制的.新的生活方式,城池中五花八门的新思潮,同样进入了乡村。

  在南直隶,从永乐十三年到永乐十六年,直接或间接从事纺织业的人口达到了百万之众,各种类型的纺织机也从三万多台猛增到了十五万台。

  不过这种野蛮生长,同样也有无序混乱之处,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在某些时期,总会有相当多的人去从事同一商品的生产,除此之外,即便是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整体结构其实也颇为碎散,纺纱厂、织布厂、染色厂、梳整厂、漂白厂、印花厂等等工厂遍地开花,而下面的子分类商品和原材料也在经济体系中显得极为错综复杂。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或许再过些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变,分工变得愈发专业化、产业开始进行残酷的市场兼并

  除了轻工业,重工业部门的发展也非常迅猛,蒸汽机日益扩展的用煤需求,与廉价煤炭逐渐取代木材成为生火取暖的主材料,这两个因素让大明的煤炭产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吨之多。

  同时,矿区抽水蒸汽机和纺织用蒸汽机,也突破了千台这个大关,从天津三卫到北京城郊的第一条货运铁路也已建成,虽然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