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七十六章 图谋(二十二)_远东193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社会中的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看看这里,人们在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环境里各食其力,谁又能想到,一年之前他们还处于战争当中,我在22年去过华夏,那个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幅难以想像的画面,他们贫穷,但是勤奋,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合适的社会制度,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他们一定不会是这样,现在我看到了,只有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这就是我刚才思考的意义。”

  奥本海默对此没有太大感觉,不过他有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里的确有他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否则不会那么多美国人争先恐后地到来,阿尔伯特,欧洲陷于战火中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也需要你的帮助。”

  “比如说呢?”

  “尼尔斯,德国人正在不遗余力地拉拢他,你知道他的个性,肯定不会和法西斯合作,盖世太保也许会采取极端的行动,我们不能失去他。”②

  “小胡子想要他做什么?”

  利奥.西拉德反问道:“你知道链式反应吗?”

  利奥.西拉德所说的“链式反应”源于1939年2月《Nature》杂志上的一篇公报,名为: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公报的署名者是奥地利裔犹太人女物理学家莉丝.迈特纳和她的外甥,正在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奥托.弗里施,他也是奥地利裔犹太人。

  而提出这个构想的人是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奥托.哈恩,他与莉丝.迈特纳是合作者,尽管后者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迫逃离德国来到了中立的瑞典,但双方依然经常通信交流彼此对科学的看法,公报发布之后并未引起过大的反响,因为此时的欧洲陷入了战争的威胁中,不过身在美国的利奥.西拉德等科学家却看出了其中的重大意义,当德国宣布于1940年起禁止捷克斯洛伐克轴矿石的出口贸易时,他们敏锐地感觉到,法西斯德国及其麾下的优秀物理学家们已经在将理论付诸实施,于是,他们决定向美国政府呼吁发展这一理论研究,为了扩大影响需要找一个有分量的科学家领头,经过一致讨论,这个人非爱因斯坦莫属,这时候他们才发现,爱因斯坦已经离开了美国普林斯顿科学研究院,来到了陌生而遥远的远东。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发现的意义,或许将意味着一种新式的大威力武器出现在战场上,而如果让法西斯德国首先掌握的话,那将是一种何等深重的灾难!

  爱因斯坦拿着烟斗的手一下子停滞了,这一天,西诺耶湖畔小屋的灯一直亮到了深夜。

  ①节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②指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物理学家,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此时正在纳粹的统治下哥本哈根,他的名气虽然避免了纳粹的迫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