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六章 交换_远东193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大学历史系,出身名门,能说流利的英语和日语,更是滨海区最为缺少的语言人材,马上就被聘请为国立远东大学的教师,负责学生的英语教学。

  两人新婚不久,龚维航原本是要调到重庆工作的,新的形势让她得以再度与丈夫重逢,这次远东之行被总部的人戏称为“红色蜜月”,羞涩之余心中不免有些期待,毕竟对于华共党员来说,苏俄才是心目中的革命圣地。

  从延安出发赶赴远东的一行百余人先是到了内蒙,再从内蒙骑马经过边境来到外蒙,然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它的终点站,一下车就让夫妇俩吃了一惊。

  “这里是俄国?”

  爱人的疑问刘文华也是大惑不解,站台上人来人往的很多白人男女,虽然俄国人也是西洋人种,外表上却是有着细微区别的,哪怕外表上看不出,语言却是骗不得人的,他们说得分明是英语,而且是不同于伦敦的美式英语。

  等到了远东大学,这里不仅有俄国教师,还有大量的美国人,反而像她这样精通英语和汉语的教师不多,除了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她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专业知识,这种老师与学生共坐一堂的奇特景象,也成为了远东大学的一景。

  有时候,刘文华很羡慕爱人的生活,他并不是羡慕大学里的安逸,而是可以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华夏多么需要新知识啊,党组织就更需要了,可是他没有办法去大学里做一个教师,在农闲时的秋冬时节,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他这样留过洋的水利专家,正是滨海区需要的专业人材,不光没法进大学教书,平时还要满地跑,指导本地的农民(这里叫做公社社员)开挖水渠、灌溉、防洪、疏通,被人叫做“刘专家”,比起在八路军总路的工作,这里的事情更符合他的专业,原本以为是为苏俄人工作,既然是组织上的安排,接受就是了,没想到,这里的社员全都是华夏人!

  比起在大学里的爱人,刘文华可以接触到的社会面要多得多,全滨海区一共有715个公社,遍布全区各地,他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从调研到实践,组织上没有给他多少缓冲的时间,一到地方就是干,各个公社组织起500到上千名劳力,在他的指挥下投入繁重的劳动中,与边区相比,这里的农民吃得好、穿得好,身体强壮干劲足,使用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从最普通的铁锹、铁铲子到手摇葫芦(起重)、履带式拖拉机,每个公社至少有一台拖拉机。

  也就是说,这里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

  汉字、汉话、华夏人,刘文华每次都觉得像是在梦里,实际上,边区农民就是做梦也不可能梦到这样的情形,大米、白面、各种物资敞开供应,人们用劳动换取生活所需的一切,苏俄在远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华夏党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前景,这不是做梦,而是可以实现的。

  未来的华夏,应该就像这里的一千多万华夏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