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八十七章 谈判(四)_远东193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就比旱田要高出不少,没有机械或是大牲口的情况下,累死是个大概率事件。

  “请坐下。”沈云看了一眼场子里的人:“这位乡亲问得好,每户人家有多有少,有男有女,干的活有多有少,完得成的完不成的怎么分配呢?所以我们才会成立互助组,一组十户人家,负责20埫地,这20埫地可不是分到每一户的,你们组只有共同完成了这20埫才有收成可分,节余下来的按户分到家里,一个组相当于一个大家,大伙儿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年后的收成就会好,要是人人计较,都不愿意出力,收成就会比别的组少,到了年末,公社会根据每个组的收成排名次,排名在前的,公社会给予奖励,奖励什么呢,粮食、牲口、机械,所以,你们能有多少收成,取决于你们自己的努力,每个组会分给两头耕牛,养牛的费用呢,就由那些出工少的人家负责,这样一来,大伙应该没有什么意见了吧?”

  听到她的解释,大伙儿明白过来,所谓的“互助组”原来是这个意思,大致上来说,每个组的劳力总数差不多,不会出现某个组家家都能出两个壮劳力这种现象,有了牲口做为平衡,同一组内的矛盾也会减少许多,毕竟一个大牲口的作用不比两个劳力差,饲养起来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除了牲口,种子、农具,第一年都将由政府统一提供,费用就在收成里扣,因此第一年才会五五分成,白送的没有人会珍惜,这是刘开放传授给她的原话。

  了解了政策,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分东西环节了,让李老嘎和董福祥等人惊喜不已的是,除了种子农具,他们每家还按人口分到了棉大衣,再过两个月就要入冬了,没有棉衣可不成。

  摸着厚实的棉大衣,李老嘎百感交集,当年婆娘就是又饿又冻才会撒手而去的,如果还活着,一家子的日子该多有奔头啊。

  “老嘎。”董福祥推了他一把:“瞅瞅,这是日本人的军大衣哩。”

  他晃眼一看,可不是,上头的红色领章都没撕掉,也不知道是从哪个仓库里翻出来的,在满洲国,棉花可是战略物资,稀罕得很。

  开过大会,红旗公社一大队就算是正式挂牌成立了,同样的公社在滨海区还有很多,都是一样的组织形式,夜校也在当天开学,甭管识不识字,每家每户都会派一个人去上,女人们围在一起唠磕,顺便憧憬一下年后的收成,孩子们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成群结队地去10多里外的小学校上课,短短的十来天,沈云看到了他们的变化,没有了恐惧、麻木和徬惶,脸上多了笑容,心里多了一分希望。

  这种变化,其实就是抗联的战士不惜牺牲性命也要浴血奋战的原因。

  一个大队保证一百个壮劳力是基础,这一百人在农时自然做为耕作的主力,在闲时也不会空下来,而是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李老嘎和一些社员还被要求学习开拖拉机,这可比伺弄牲口更辛苦,没办法,谁让他家人口少呢,好在那玩艺不吃草料只喝油,大着胆子开上一回冲到田里也不会死人,了不得被公社的女人们哄笑一回,算个俅。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