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一章侦察分队榆中见闻---_民国之我有时空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听当地百姓说,这榆中县本来就是“十年九旱”,而这些年更是大旱,前两、三年到处发生食人之事,当正值甘肃军阀割据,每每互相残杀,击毙士兵,饥民聚而争食,所有牲畜,因草枯而饿死,幸存的亦被杀食而度命。

  刘改文不知道这榆中是甘肃全省旱灾最为严重的一个县,饥民随时会倒毙路边。

  从百姓哪里他知道这个镇里上一个月就发生过一奇事,一日,镇上专门抬埋死人者,将一名死于镇中的饥民要抬到镇外掩埋,刚到镇外忽遇雷雨,二人弃尸于半路避雨,待雨过天晴回到回原处一看,尸体竟失踪,经寻觅才发现此饥民并未全死,经雨一浇又复苏已蹲土坎下避雨。

  刘改文不知百姓传言是否真实,但见到镇里搞卖食的营生者,如街头卖大饼者,均在案头放刀一把,说是防备饥民抢夺。

  当然,就算刘改文有善心,也不敢把携带的食粮分给饥民,这可是队伍半个月的补给,从此之后,他们这支部队全部绕村镇而过。

  另外,刘改文这支侦察分队身穿百姓,又是个个备枪,还有多匹高头大马,多猜是悍匪也没有人来惹。

  不过刘改文提醒自己,回去后记得给徐远山说说这种状况,至于徐远山和红一方面军如何考虑就不用他这个小连长去想了。

  这支小分队在刘改文带领下,通过兴隆山进入了黄土塬地。

  兴隆山在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典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塬地分界处,刘改文带队出山后往西去,绕过县城再朝北走。

  根据徐远山截获的情报,国民党军队在榆中县城北边十公里的夏官营城堡设立了武器弹药军火库。

  甘肃中部的兰州和榆中县,历史上前往西域、青藏高原的大军,都是从兰州渡黄河的,所以在兰州及周边的榆中县就建有许多远征大军休息的营地。

  后世去过西安和兰州的游客,细心一点的,就会发现西安市的地名里带“坟”的多,比如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老校区就在“吴家坟”;而兰州市的地名里是带“营”多,在市区繁华热闹地段有费家营、柳家营、陈官营;在市区边上有清水营、太子营等。

  但兰州市的营还是不及榆中县的营多。

  那榆中县有多少“营”呢?传说是有七十二营。

  但名声最大之一的就有夏官营,也是后世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新校区所在地。

  9日上午,刘改文带领龙组侦察分队到达夏官营有两里的一个塬地土崖下潜伏起来,崖龙组部队最小战士有十三、四岁,打不了仗至少自己能走路,这七、八岁小孩肯定无法行军,不说一天三、四十公里,十公里能不能走下来都成问题。

  而且前一阵子徐远山还说过不招兵了。

  直到有战士进来说小孩饿昏,刘改文叹了一口气,决定把人救过来再说吧,真赖上了只能让孩子骑上马跟队伍走。

  赖是肯定赖上的,乱世这种情况活下来的不是高智商的就是求生欲望非常强烈的。

  等侦查任务完成后,14日刘改文带队返清贵山,刘改文也知道徐远山不会怪他收了这个小孩,他也想好了,回去后就把小孩扔到龙组农场里就是了。

  在快到清贵山时,刘改文还遇到一队挑着羊粪卖给农场的百姓。

  刘改文命令队伍把路让开,这次榆中侦察行动所见的状况,终于改变他的看法。

  果然,徐远山没有责怪刘改文收孩子之事,他一直不希望龙组部队战士只懂得杀戮,而是应该同时有强烈爱国之心,爱戴人民之心才是,就像红军、八路军及解放军一样,这样的军队才会有灵魂……人民的军队。

  不过,刘改文带来的情报反而让徐远山感到麻烦,不是榆中旱灾的惨状引起的麻烦。

  而是,守榆中县城和夏官营的这个新一军第十一旅,让他感到很麻烦。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