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0章 除了嘉谷,还有谁(3/3)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种有什么用呢?就拿曾经有名的‘8901’优质小麦品种来说,品质在全国最优,但从起步辉煌到售价跌至普通小麦水平,仅用了四个年头。”

  从事农业的人都知道,好品种不一定出好产品!

  一个好品种,没有一个适宜的种植环境和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就不能实现其优良性状。

  “在小麦种植强国,优质小麦大多被种植在大农场里,都是标准化、机械化作业。人家讲究精确施肥,精确到每平方米缺什么元素就补什么元素。而我们呢?农民分散经营,分块种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各施各的肥,各种各的品种,相互影响,自然是一代比一代差!”

  “所以说,栽培管理不规范,品种再好也是扯淡!”彭丰田颇为郁闷地说道。

  郑权被反驳也没有生气,反而笑道:“看样子,很有感触啊,还有呢?”

  彭丰田当然毫不客气批评道:“还有就是国内的小麦产供销体系不合理——农业家庭种植小麦,被中介收购,然后被储备体系或者加工企业收购。”

  “因为长期托市收购,导致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品种的价差无法扩大,而且优质小麦一般产量低而且不稳定,还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而卖不出去。这样一来,农民也不敢轻易种植。”

  郑权点头赞成,然后认真地回答:“那你们培育的‘新麦26’小麦品种咋办?”

  “新麦26”正是彭丰田所在的豫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超过美麦DNS,接近“加西红春2号”、港岛金像粉,今年应该能通过国审。

  正如彭丰田所说,全国所谓的优质麦有几百个品种,但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寥寥无几。育种单位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多年的心血好不容易培育了一个新品种,一旦通过审定就没人去管了。

  育种单位各夸各的好,农民们也眼花缭乱。结果就是哪个品种也有种,但哪个品种都发展不起来,就连“8901”这样一个全国强筋麦评比第一的品种最终也折戟沉沙了。

  “咋办?推进产销衔接、订单收购,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来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呗。”彭丰田语气甚至有些崇拜道:“关键是,纵观国内农企,能做到这一点的,舍嘉谷其谁?”

  郑权笑眯眯,回到最早被提问的问题:“巧了,我也是这样觉得。所以我一接到嘉谷的邀请,就加入了嘉谷。”

  要说在一个大农场推广种植优质小麦,国内农企中能做到的倒是不少;但在千家万户小农中,实现流转土地集中种植,推广专用配套生产技术,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嘉谷说第二,没谁敢说第一!

  看看嘉谷在水稻上的种植就知道了——真的以为“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只出现在小麦上吗?想多了,稻谷同样如此,甚至说,粮食行业都如此。

  但只有嘉谷通过集约化生产和管理,实现了几大优质水稻品种的产业化,进而奠定了在大米产业的王者地位——业界之所以在嘉谷的大米市场份额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就“奉上膝盖”,主要是基于嘉谷在水稻上游种植上的强大组织力。不然,真当大家瞎啊!

  所以一听说嘉谷有意进军小麦种植业,“新麦26”品种当然要抱最粗的大腿啊!

  而嘉谷倒也同意推广“新麦26”品种。但是……在沙漠里种植是什么鬼?

  在彭丰田印象中,沙漠就是狂风肆掠、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代名词。他当然也听说了嘉谷要开发沙漠,但那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吗?

  而郑权对老友要抓狂的模样,呵呵——我就笑笑,但不解释。

  丫的,好气哦!

  直到郑权眼帘里出现了一抹绿色,笑了:“我们快到了!”

  ……

  请收藏:https://m.xorkon.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